0%

《简明逻辑学导论》第一章笔记

第一章 基本概念

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论证的过程是否正确的学问。 ####1.1 论证、前提、结论

很多时候,我们仅是单纯的听、看结论,然后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,去搜集证据证明这个结论,甚至主观的迷信这个结论。对于不愿意相信的,或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结论,就完全忽视,或者反驳,或者”不管你说啥,我就是不听”。而没有去理性思考这个结论的真假或可能性。

而理性的思考,是分析这个结论的前提,和论证过程,然后再对结论的真假进行判断。对于,说服和写作也是同样,需要从前提出发,找到合理的论证方法,然后给出结论。

假设、前提、条件、命题、推理、论证、结论

1.2 识别论证

好的论证,要从事实出发,经过合理的论证,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。所以实事求是,是所有判断的基础。

论证要有前提,有结论,有推理过程。有的时候可以从表示推理的连接词看出来,比如:因此,所以,由于,因为等等。有的时候推理是暗示的,不含连接词。而且有时情况时,出现连接词也不是推理。

典型的非论证
  1. 简单的非推理段落

    • 警告:“小心别在冰上滑到”

    • 忠告:”我想建议你…".

      只要没有给出证据证明,就不是论证,但他说的话是否对,不能简单下结论。

    • 关于信念和意见的陈述

    • 松散联合的陈述

    • 报告

  2. 说明性段落。不是为了证明主题,而只是扩展,或详细介绍

    • 举例说明
    • 说明,所说的事件或现象通常作为事实被接受了。说明更多是解释why,而论证更多是prove
    • 条件陈述
      • 单个条件陈述不是论证
      • 条件陈述可以作为论证的前提或结论(或两者)
      • 条件陈述可以重新表达,以形成论证

很多文字或语言都是信息,需要阅读者自己去解读,当他是论证的时候,可以用逻辑学的方法去判断。但是这些信息可能是事实,也可能是经过处理后的事实,也可能是无意义的噪音,可能是情感、可能单纯是未经证实的观点,也可能是解释性的例子,也能是某种假设。总之,对于一段信息,要经过理性思维的处理,才能有所收获。每段信息的处理都要消耗能量,时间,金钱。所以要尽量少的接触垃圾信息和噪音。也不要盲目的接受那些未经证实的结果、观点、假设。

1.3 演绎和归纳

演绎论证形式
  • 基于数学的论证
  • 从定义出发的论证
  • 直言三段论
  • 假言三段论(条件陈述作为前提)
  • 选言三段论(选言陈述为前提,或者…或者…)
归纳论证形式
  • 预测
  • 类比论证
  • 概括(generalization,一般化,从样本到总体)
  • 以权威论证
  • 基于信号的论证
  • 因果推理:对于某个具体事件,原因和结果其实不能100%确定,所以这个算归纳??有点颠覆我的认知。

1.4 有效性、真实性、可靠性、力度、恰当性

论证需要两点,一是前提是事实,二是前提能支持结论。首先看第二点,如果前提能支持结论的情况下,再去看前提是不是事实。

可靠的演绎论证 = 有效论证 + 真前提

恰当的归纳论证 = 强的论证 + 真前提(还不能忽略重要事实)

1.5 非有效性的证实

论证形式

反例法

1.6 扩展的论证

多层级的论证,大篇幅的论证,通过图解法,把每个子结论,自前提一步步,用图示的方法拆解出来

体会

逻辑是研究论证的学问,但是他负责校验事实。现实生活中,可以用演绎形式有效论证的机会是很少的。连理性推理都未必有,更多是靠经验,就推出结论了。个别需要理性推理的时候,很多时候用的是归纳论证里面的因果推理,这些因果之前能否有量化的数字,决定了证据对于观点的支撑强度。

很多问题分析,判断决策前,都需要缜密的推理论证。可是分析太多,容易变成分析瘫痪而无从下手。分析太少,又会变成鲁莽行事,盲目行动。低成本实验,不短迭代,也许是个方法,但也有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。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,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,又受制于各种外在的环境、条件,所以理性的降低目标,可能是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