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时间"科学创业",被很多人提到。其中难点在于选题,那么创业的选题,从科研选题有什么可借鉴的么
听课笔记
心智的四个层级
罗永浩说:智力是上天对人最大不公平。暂且不去管他说的对不对。人的心智和心力确实有很大的差别。我认为的人的心智有四个层级。
有些书真是不值得看
看了《跨越不可能》,本来还想认真学学。但是真的是觉得这个东西写的不好。很多地方都是比较简略的带过。有些内容又都是老生常谈。
提高自身能力,无非就是锻炼身体,保证8小时睡眠,注意休息。读书,保持好心情,克服恐惧。
这些就是把各种方法,罗列在一起,通过引用一些心理学家的论文,来辅助证明他的观点。但是我怎么判断这些论文是否正确?我怎么知道他是否过时了?我怎么知道是不是有很多对立的观点?这样简单罗列论文的方式,有点忽悠人。
以后看书,就看讲事实的,比如历史类的。或者讲知识的,比如教材类。或者讲方法的。不看或者少看,这类只是讲道理的。
因果性和密尔方法
原因、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
“原因” 可以有三种含义: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、充要条件。
如果试图阻止一个现象的发生,通常要寻找一个必要条件的原因
如果试图制造一个现象,通常要寻找一个充分条件的原因
1 | A是B的充分条件:A发生要求B也发生 |
1 | A不是B的充分条件:A发生时,B没发生 |
密尔五法
契合法:在必要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从可能的必要条件中,找共同点。此方法有局限性。
差异法:在充分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系统的用于确定单一因素。有点类似A/B Test。
契合差异并用法:在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
剩余法:有点像排除法,一个个可能原因的确认排除
共变法:
非形式谬误
非形式谬误
现实生活的论证中,导致谬误产生的三个因素:(1)论证者的动机,(2)粗心大意与不受约束的情感,(3)在论证者的世界观中存在未经检验的预设。
关联性谬误
共同特征是前提和结论在逻辑上不相关,而前提和结论在心理上关联。披着逻辑的外衣,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,达到目的。
-
诉诸强力,论证者威胁听众。“强权既公理”,威胁
-
诉诸怜悯,论证者博取同情。“我穷我光荣”
-
诉诸公众,利用人们心理弱点
-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爱、尊重、赞赏、重视、承认、接受。诉诸公众利用这些愿望使读者接受结论。eg:“听懂掌声”
- 利用恐惧感
- 间接
- 诉诸时尚
- 诉诸虚荣
- 诉诸势力
-
人身攻击,“对人不对事”
- 毁谤:言辞上的毁谤
- 处境式攻击:指责其他论者别有用心
- 反唇相讥:指责其他论证者虚伪。“你行你上”
-
偶性谬误:把一般性规则应用于他所不适用的特殊事例中,产生偶性谬误。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
-
稻草人谬误:先歪曲论证,驳倒歪曲后的论证。“树靶子”
-
错失主旨:从前提推不出结论,给结论找的证据,找错了。“扣帽子”,“推极端”
-
红色鲱鱼:转变议论主题。“转移话题”
弱归纳谬误
前提不足以对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,但是掺杂了情感进来,就容易被人相信
- 诉诸不胜任的权威
- 诉诸无知:利用无法证明,或没有被证明的事情当做前提, 推导的结论不可靠
- 轻率概括:样本太少,或者不够随机,或者不具有代表性
- 假因果
- 以时间先后为因果。eg:迷信
- 因果倒置
- 单因谬误
- 滑坡的谬误:依靠不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而得出结论
- 弱类比:非关键属性的类推
预先假设
- 乞求论题:利用隐藏的假的前提,制造错觉。把结论放在前提里再进行论者。
- 复合提问:“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”
- 假二择一:制造错觉,提供仅有的选择,让你无从选择。
- 掩盖论据:不讲事实全部
含糊不清
- 偷换概念:
- 模糊(歧义):可以有两种解释,“其中3位教授发表了5篇文章”
语法类比谬误
- 合成:把部分的属性,不合理的传递给了全部。
- 分解:“合成”的逆运算
《简明逻辑学导论》第一章笔记
第一章 基本概念
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论证的过程是否正确的学问。 ####1.1 论证、前提、结论
很多时候,我们仅是单纯的听、看结论,然后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,去搜集证据证明这个结论,甚至主观的迷信这个结论。对于不愿意相信的,或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结论,就完全忽视,或者反驳,或者”不管你说啥,我就是不听”。而没有去理性思考这个结论的真假或可能性。
而理性的思考,是分析这个结论的前提,和论证过程,然后再对结论的真假进行判断。对于,说服和写作也是同样,需要从前提出发,找到合理的论证方法,然后给出结论。
假设、前提、条件、命题、推理、论证、结论
1.2 识别论证
好的论证,要从事实出发,经过合理的论证,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。所以实事求是,是所有判断的基础。
论证要有前提,有结论,有推理过程。有的时候可以从表示推理的连接词看出来,比如:因此,所以,由于,因为等等。有的时候推理是暗示的,不含连接词。而且有时情况时,出现连接词也不是推理。
典型的非论证
-
简单的非推理段落
-
警告:“小心别在冰上滑到”
-
忠告:”我想建议你…".
只要没有给出证据证明,就不是论证,但他说的话是否对,不能简单下结论。
-
关于信念和意见的陈述
-
松散联合的陈述
-
报告
-
-
说明性段落。不是为了证明主题,而只是扩展,或详细介绍
- 举例说明
- 说明,所说的事件或现象通常作为事实被接受了。说明更多是解释why,而论证更多是prove
- 条件陈述
- 单个条件陈述不是论证
- 条件陈述可以作为论证的前提或结论(或两者)
- 条件陈述可以重新表达,以形成论证
很多文字或语言都是信息,需要阅读者自己去解读,当他是论证的时候,可以用逻辑学的方法去判断。但是这些信息可能是事实,也可能是经过处理后的事实,也可能是无意义的噪音,可能是情感、可能单纯是未经证实的观点,也可能是解释性的例子,也能是某种假设。总之,对于一段信息,要经过理性思维的处理,才能有所收获。每段信息的处理都要消耗能量,时间,金钱。所以要尽量少的接触垃圾信息和噪音。也不要盲目的接受那些未经证实的结果、观点、假设。
1.3 演绎和归纳
演绎论证形式
- 基于数学的论证
- 从定义出发的论证
- 直言三段论
- 假言三段论(条件陈述作为前提)
- 选言三段论(选言陈述为前提,或者…或者…)
归纳论证形式
- 预测
- 类比论证
- 概括(generalization,一般化,从样本到总体)
- 以权威论证
- 基于信号的论证
- 因果推理:对于某个具体事件,原因和结果其实不能100%确定,所以这个算归纳??有点颠覆我的认知。
1.4 有效性、真实性、可靠性、力度、恰当性
论证需要两点,一是前提是事实,二是前提能支持结论。首先看第二点,如果前提能支持结论的情况下,再去看前提是不是事实。
可靠的演绎论证 = 有效论证 + 真前提
恰当的归纳论证 = 强的论证 + 真前提(还不能忽略重要事实)
1.5 非有效性的证实
论证形式
反例法
1.6 扩展的论证
多层级的论证,大篇幅的论证,通过图解法,把每个子结论,自前提一步步,用图示的方法拆解出来
体会
逻辑是研究论证的学问,但是他负责校验事实。现实生活中,可以用演绎形式有效论证的机会是很少的。连理性推理都未必有,更多是靠经验,就推出结论了。个别需要理性推理的时候,很多时候用的是归纳论证里面的因果推理,这些因果之前能否有量化的数字,决定了证据对于观点的支撑强度。
很多问题分析,判断决策前,都需要缜密的推理论证。可是分析太多,容易变成分析瘫痪而无从下手。分析太少,又会变成鲁莽行事,盲目行动。低成本实验,不短迭代,也许是个方法,但也有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。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,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,又受制于各种外在的环境、条件,所以理性的降低目标,可能是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的事情。
语言:意义和定义
计划开始学习逻辑
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的科学
逻辑的含义
-
指客观事物规律、原理
-
指某种特殊的理论、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
-
指思维的规律,推理论证过程
概念构成命题,命题构成推理
概念
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。本质属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。
概念的内涵是本质属性,外延是指具有这类属性的全体对象。
概念的内涵决定外延,内涵越大,外延越小。
概念的限制: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外延的逻辑方法。(从一般到特殊)
概念的概括: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外延的逻辑方法。(从特殊到一般)
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,可以加深对事物和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
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。eg: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
划分:把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种概念,以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
划分三要素:父概念,子概念,划分依据
问题分析方法
我想解决的问题:
1,到底应该如何把知识总结归纳下来,并能够内化。当面对实际问题时,能够用的上。
2,如何学会商业知识,如何发现商业机会
看了知乎专栏的《不平凡的思考力》,收到很多启发
他提供的三步学习法
1,打开大脑
-
保持初心,初学者的心态。保持好奇心。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,保持(对知识的)饥渴,保持(对前方道路的)无知
-
区分信息和知识
- 知识:知识包括概念,规律,方法论
-
区分经验和规律
- 规律:是可以复现结果的原因(条件+方法论)
- 规律:描述事物的基础本质、普遍属性,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。
-
区分优质劣质
2,放入知识
- 利用云笔记软件,把知识分类归档
- 多学习已有的经典知识,节省时间。比自己摸索强,可能需要花点小钱。
- 建立连接。写下笔记和感悟,标注重点内容。让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连接。
3,使用知识
- 使用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,学习知识提高思考质量
问题分析
1,希望通过方法A实现目标B,结果只达到了现状B‘,而且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变量C的影响
2,问题的本质是B’ 和B之间差距的原因
3,分析问题原因的方法:改变现状的”透视三棱镜“
- 校准目标,目标B需要SMART。目标太高是不对的,需要先完成一个小目标。
- 方法A可能不够好,需要调整。可能是添加新的元素,或者彻底换成其他方法。
- 以外的变量C可能导致问题,但是C不是很明显能察觉。所以需要通过"象、数、理"来分析,用追问法找到真实的C。
结构化思维
1,结构: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(百度百科)
2,结构化分类的方法一:金字塔结构
- 先明确分解目的,再找分解角度
- 按MECE原则,分解问题
- 自上而下,演绎法,按照不同类别逐层细分
- 自下而上,归纳法,
- 头脑风暴想出所有方法
- 把方法归类,分组
- 理顺关系,分层,去重补缺
- 根据金字塔原则,给出解决方案
3,结构化分类的方法二:平面切割法
- 两分法:将一个整体切割成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部分
- 三分法:就是在两分法的基础上增加过渡状态
- 例子:时间管理矩阵,波士顿矩阵,SWOT分析,九宫格,商业模型画布,
- 个人感受,一维数轴,二维坐标系,都是这样的平面模型
系统化思维
1,系统的概念
-
系统包括:要素(组成部分),关系,功能,环境
-
系统性思维:关注要素、关系、整体、外部,关注动态
2,三种基本反馈:正反馈,负反馈,延时;两种基本回路:增强回路,调解回路
3,两种结构:增长上限模型(例如:养鸡场案例),舍本逐末(例如:兼职案例)
我的体会
1,需要不停获取知识,这个就是努力
2,要分类整理下来,要建立联系,要能够理解后,清晰解释讲出来
3,从问题开始。从概念入手,然后再到规律,再到方法论,然后就是利用方法论解决问题。
4,听上去能懂,实际动手时,会有想不到,可能需要刻意练习。至少这个知乎的课程需要反复听几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