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idea的常见错误

  1. 错误的认为要有一个很棒的idea

Google和Fackbook现在看起来都是很伟大的创意,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。Google刚启动的时候,只是第20个搜索引擎。Fackbook刚启动时候,只是第20个社交网络。不是因为出色的idea使他们成功。他们的成功,是因为一个足够好的想法,加上非常棒的执行力。

  1. 刚有想法就立刻投入,而不去评估idea是否值得做

创业idea要花费好几年的生命去实现,应该花几周时间去认真思考这个想法是否值得做。至少应该认真做下调研,评估一下这个idea的价值。创业idea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会变化的。如果启动点非常好,即使idea不是特别正确,根据用户反馈,idea也会慢慢调整正确。但是如果idea选错了,那就要重新开始了。

  1. idea是个解决方案,而是没有解决问题

单纯的把已成功业务模式放到另外一个行业中,很可能这个业务模式并没有解决这个行业中的任何问题,比如“滴滴修锁”。最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启动创业。而不是从一个解决方案开始,然后在寻找问题。

  1. 错误的认为创业idea很难找到

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。通过学习一些好的创业idea,就能学会如何发现身边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。

以下几点可以评估一个创业idea是否好

  1. 要是个大生意

  2. 创始人要在此行业,有足够的专业知识

  3. 创始人要对这个idea,有新的,重要的insight。也就是说要有新的认知

  4. 最好这个问题,是创始人本人的问题

  5. 最近发生的变化(比如新技术),才使得这个问题有可能被解决

妨碍产生idea的过滤器

  1. 好像很难实现。厌恶性盲区(schlep blindness)

那些很麻烦,而且很难的事情,往往是正确的事情。不要因为难,就把一个想法给拒绝掉。恐惧会使野心勃勃的想法价值翻倍。当你决定实现一个雄大的想法时,你的竞争会更少,因为其他人会惊恐于这样大的挑战。把自己放到情景外。与其问“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?”,不如问“我希望别人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?”(http://paulgraham.com/schlep.html)

  1. 无聊的事情

无聊的事情,很多人都不愿意干,反而是很好的创业机会。

  1. 好像事情过大了

选择难的事情,就会没有竞争对手了。容易的创业,启动比较轻松,但是成功却很难。(https://blog.samaltman.com/hard-startups)

  1. 羞于进入已经有很多竞争对手的行业

比较理想的市场是,已经有很多竞争对手了,但是创始人发现了所有人都没注意到的需求。

如何找到好的创业idea

越是坐在那冥思苦想,想出来的idea,越不靠谱,而自然而然地冒出来的创业想法,实际上很可能是好的。

可能产生idea的几个考虑点:

  1. 有哪些事是自己擅长的
  2. 想要别人为你解决什么问题
  3. 想一下,你最有激情的事情是什么?
  4. 想一下,世界上最近发生的变化有哪些?有哪些新的科技,新的平台,新的政策,新的问题
  5. 找一下最近成功的公司?看看能否做一些变种出来
  6. 问一下其他人有什么问题特别想解决的

要从需求角度看问题,看机会。
无论技术升级,产品功能升级,UI优化,流程简化,推广渠道变化,商业模式变化,都会带来新产品。但是成功的产品都有一个共性的特征,就是满足了之前尚未满足好的需求。通过满足了很小的需求,切入市场,形成壁垒,至少可以获得几年不错的利润。

阅读全文 »

最近一段时间"科学创业",被很多人提到。其中难点在于选题,那么创业的选题,从科研选题有什么可借鉴的么

阅读全文 »

罗永浩说:智力是上天对人最大不公平。暂且不去管他说的对不对。人的心智和心力确实有很大的差别。我认为的人的心智有四个层级。

阅读全文 »

看了《跨越不可能》,本来还想认真学学。但是真的是觉得这个东西写的不好。很多地方都是比较简略的带过。有些内容又都是老生常谈。

提高自身能力,无非就是锻炼身体,保证8小时睡眠,注意休息。读书,保持好心情,克服恐惧。

这些就是把各种方法,罗列在一起,通过引用一些心理学家的论文,来辅助证明他的观点。但是我怎么判断这些论文是否正确?我怎么知道他是否过时了?我怎么知道是不是有很多对立的观点?这样简单罗列论文的方式,有点忽悠人。

以后看书,就看讲事实的,比如历史类的。或者讲知识的,比如教材类。或者讲方法的。不看或者少看,这类只是讲道理的。

阅读全文 »

原因、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

“原因” 可以有三种含义: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、充要条件。

如果试图阻止一个现象的发生,通常要寻找一个必要条件的原因

如果试图制造一个现象,通常要寻找一个充分条件的原因

1
2
A是B的充分条件:A发生要求B也发生
A是B的必要条件:B发生要求A也发生
1
2
A不是B的充分条件:A发生时,B没发生
A不是B的必要条件:A不发生时,B发生

密尔五法

契合法:在必要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从可能的必要条件中,找共同点。此方法有局限性。

差异法:在充分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系统的用于确定单一因素。有点类似A/B Test。

契合差异并用法:在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

剩余法:有点像排除法,一个个可能原因的确认排除

共变法:

非形式谬误

现实生活的论证中,导致谬误产生的三个因素:(1)论证者的动机,(2)粗心大意与不受约束的情感,(3)在论证者的世界观中存在未经检验的预设。

关联性谬误

共同特征是前提和结论在逻辑上不相关,而前提和结论在心理上关联。披着逻辑的外衣,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,达到目的。

  • 诉诸强力,论证者威胁听众。“强权既公理”,威胁

  • 诉诸怜悯,论证者博取同情。“我穷我光荣”

  • 诉诸公众,利用人们心理弱点

    •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爱、尊重、赞赏、重视、承认、接受。诉诸公众利用这些愿望使读者接受结论。eg:“听懂掌声”
    • 利用恐惧感
    • 间接
      • 诉诸时尚
      • 诉诸虚荣
      • 诉诸势力
  • 人身攻击,“对人不对事”

    • 毁谤:言辞上的毁谤
    • 处境式攻击:指责其他论者别有用心
    • 反唇相讥:指责其他论证者虚伪。“你行你上”
  • 偶性谬误:把一般性规则应用于他所不适用的特殊事例中,产生偶性谬误。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

  • 稻草人谬误:先歪曲论证,驳倒歪曲后的论证。“树靶子”

  • 错失主旨:从前提推不出结论,给结论找的证据,找错了。“扣帽子”,“推极端”

  • 红色鲱鱼:转变议论主题。“转移话题”

弱归纳谬误

前提不足以对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,但是掺杂了情感进来,就容易被人相信

  • 诉诸不胜任的权威
  • 诉诸无知:利用无法证明,或没有被证明的事情当做前提, 推导的结论不可靠
  • 轻率概括:样本太少,或者不够随机,或者不具有代表性
  • 假因果
    • 以时间先后为因果。eg:迷信
    • 因果倒置
    • 单因谬误
  • 滑坡的谬误:依靠不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而得出结论
  • 弱类比:非关键属性的类推

预先假设

  • 乞求论题:利用隐藏的假的前提,制造错觉。把结论放在前提里再进行论者。
  • 复合提问:“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”
  • 假二择一:制造错觉,提供仅有的选择,让你无从选择。
  • 掩盖论据:不讲事实全部

含糊不清

  • 偷换概念:
  • 模糊(歧义):可以有两种解释,“其中3位教授发表了5篇文章”

语法类比谬误

  • 合成:把部分的属性,不合理的传递给了全部。
  • 分解:“合成”的逆运算

第一章 基本概念

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论证的过程是否正确的学问。
####1.1 论证、前提、结论

很多时候,我们仅是单纯的听、看结论,然后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,去搜集证据证明这个结论,甚至主观的迷信这个结论。对于不愿意相信的,或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结论,就完全忽视,或者反驳,或者”不管你说啥,我就是不听”。而没有去理性思考这个结论的真假或可能性。

而理性的思考,是分析这个结论的前提,和论证过程,然后再对结论的真假进行判断。对于,说服和写作也是同样,需要从前提出发,找到合理的论证方法,然后给出结论。

假设、前提、条件、命题、推理、论证、结论

1.2 识别论证

好的论证,要从事实出发,经过合理的论证,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。所以实事求是,是所有判断的基础。

论证要有前提,有结论,有推理过程。有的时候可以从表示推理的连接词看出来,比如:因此,所以,由于,因为等等。有的时候推理是暗示的,不含连接词。而且有时情况时,出现连接词也不是推理。

典型的非论证
  1. 简单的非推理段落

    • 警告:“小心别在冰上滑到”

    • 忠告:”我想建议你…".

      只要没有给出证据证明,就不是论证,但他说的话是否对,不能简单下结论。

    • 关于信念和意见的陈述

    • 松散联合的陈述

    • 报告

  2. 说明性段落。不是为了证明主题,而只是扩展,或详细介绍

    • 举例说明
    • 说明,所说的事件或现象通常作为事实被接受了。说明更多是解释why,而论证更多是prove
    • 条件陈述
      • 单个条件陈述不是论证
      • 条件陈述可以作为论证的前提或结论(或两者)
      • 条件陈述可以重新表达,以形成论证

很多文字或语言都是信息,需要阅读者自己去解读,当他是论证的时候,可以用逻辑学的方法去判断。但是这些信息可能是事实,也可能是经过处理后的事实,也可能是无意义的噪音,可能是情感、可能单纯是未经证实的观点,也可能是解释性的例子,也能是某种假设。总之,对于一段信息,要经过理性思维的处理,才能有所收获。每段信息的处理都要消耗能量,时间,金钱。所以要尽量少的接触垃圾信息和噪音。也不要盲目的接受那些未经证实的结果、观点、假设。

1.3 演绎和归纳

演绎论证形式
  • 基于数学的论证
  • 从定义出发的论证
  • 直言三段论
  • 假言三段论(条件陈述作为前提)
  • 选言三段论(选言陈述为前提,或者…或者…)
归纳论证形式
  • 预测
  • 类比论证
  • 概括(generalization,一般化,从样本到总体)
  • 以权威论证
  • 基于信号的论证
  • 因果推理:对于某个具体事件,原因和结果其实不能100%确定,所以这个算归纳??有点颠覆我的认知。

1.4 有效性、真实性、可靠性、力度、恰当性

论证需要两点,一是前提是事实,二是前提能支持结论。首先看第二点,如果前提能支持结论的情况下,再去看前提是不是事实。

可靠的演绎论证 = 有效论证 + 真前提

恰当的归纳论证 = 强的论证 + 真前提(还不能忽略重要事实)

1.5 非有效性的证实

论证形式

反例法

1.6 扩展的论证

多层级的论证,大篇幅的论证,通过图解法,把每个子结论,自前提一步步,用图示的方法拆解出来

体会

逻辑是研究论证的学问,但是他负责校验事实。现实生活中,可以用演绎形式有效论证的机会是很少的。连理性推理都未必有,更多是靠经验,就推出结论了。个别需要理性推理的时候,很多时候用的是归纳论证里面的因果推理,这些因果之前能否有量化的数字,决定了证据对于观点的支撑强度。

很多问题分析,判断决策前,都需要缜密的推理论证。可是分析太多,容易变成分析瘫痪而无从下手。分析太少,又会变成鲁莽行事,盲目行动。低成本实验,不短迭代,也许是个方法,但也有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。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,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,又受制于各种外在的环境、条件,所以理性的降低目标,可能是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的事情。

语言:意义和定义

语言

  • 认知意义:可以传达信息
    • 语言缺陷
      • 含糊、模糊
      • 歧义
  • 情感意义:表达或激起情感

面对争论,首先考虑是针对事实争论,还是言辞争论,言辞争论还要看是因为概念不清,还是因为概念有歧义

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,外延是指具有这类属性的全体对象。

定义

  • 约定定义:对新事物给描述
  • 词典定义:日常已经用了的意义
  • 限定定义(precising definition):更加清楚描述,避免歧义或模糊
  • 理论定义
  • 诱导定义

定义方法

  • 外延定义:指示定义,枚举定义,列举子类
  • 内涵定义:指出性质或本质属性
    • 同义词定义
    • 语源定义
    • 操作定义
    • 属加种差定义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