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判、红利、试错、科学
节奏、体系、壁垒、降维
罗永浩说:智力是上天对人最大不公平。暂且不去管他说的对不对。人的心智和心力确实有很大的差别。我认为的人的心智有四个层级。
看了《跨越不可能》,本来还想认真学学。但是真的是觉得这个东西写的不好。很多地方都是比较简略的带过。有些内容又都是老生常谈。
提高自身能力,无非就是锻炼身体,保证8小时睡眠,注意休息。读书,保持好心情,克服恐惧。
这些就是把各种方法,罗列在一起,通过引用一些心理学家的论文,来辅助证明他的观点。但是我怎么判断这些论文是否正确?我怎么知道他是否过时了?我怎么知道是不是有很多对立的观点?这样简单罗列论文的方式,有点忽悠人。
以后看书,就看讲事实的,比如历史类的。或者讲知识的,比如教材类。或者讲方法的。不看或者少看,这类只是讲道理的。
“原因” 可以有三种含义: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、充要条件。
如果试图阻止一个现象的发生,通常要寻找一个必要条件的原因
如果试图制造一个现象,通常要寻找一个充分条件的原因
1 | A是B的充分条件:A发生要求B也发生 |
1 | A不是B的充分条件:A发生时,B没发生 |
契合法:在必要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从可能的必要条件中,找共同点。此方法有局限性。
差异法:在充分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系统的用于确定单一因素。有点类似A/B Test。
契合差异并用法:在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上确定原因。
剩余法:有点像排除法,一个个可能原因的确认排除
共变法:
现实生活的论证中,导致谬误产生的三个因素:(1)论证者的动机,(2)粗心大意与不受约束的情感,(3)在论证者的世界观中存在未经检验的预设。
共同特征是前提和结论在逻辑上不相关,而前提和结论在心理上关联。披着逻辑的外衣,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,达到目的。
诉诸强力,论证者威胁听众。“强权既公理”,威胁
诉诸怜悯,论证者博取同情。“我穷我光荣”
诉诸公众,利用人们心理弱点
人身攻击,“对人不对事”
偶性谬误:把一般性规则应用于他所不适用的特殊事例中,产生偶性谬误。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
稻草人谬误:先歪曲论证,驳倒歪曲后的论证。“树靶子”
错失主旨:从前提推不出结论,给结论找的证据,找错了。“扣帽子”,“推极端”
红色鲱鱼:转变议论主题。“转移话题”
前提不足以对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,但是掺杂了情感进来,就容易被人相信
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论证的过程是否正确的学问。 ####1.1 论证、前提、结论
很多时候,我们仅是单纯的听、看结论,然后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,去搜集证据证明这个结论,甚至主观的迷信这个结论。对于不愿意相信的,或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结论,就完全忽视,或者反驳,或者”不管你说啥,我就是不听”。而没有去理性思考这个结论的真假或可能性。
而理性的思考,是分析这个结论的前提,和论证过程,然后再对结论的真假进行判断。对于,说服和写作也是同样,需要从前提出发,找到合理的论证方法,然后给出结论。
假设、前提、条件、命题、推理、论证、结论
好的论证,要从事实出发,经过合理的论证,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。所以实事求是,是所有判断的基础。
论证要有前提,有结论,有推理过程。有的时候可以从表示推理的连接词看出来,比如:因此,所以,由于,因为等等。有的时候推理是暗示的,不含连接词。而且有时情况时,出现连接词也不是推理。
简单的非推理段落
警告:“小心别在冰上滑到”
忠告:”我想建议你…".
只要没有给出证据证明,就不是论证,但他说的话是否对,不能简单下结论。
关于信念和意见的陈述
松散联合的陈述
报告
说明性段落。不是为了证明主题,而只是扩展,或详细介绍
很多文字或语言都是信息,需要阅读者自己去解读,当他是论证的时候,可以用逻辑学的方法去判断。但是这些信息可能是事实,也可能是经过处理后的事实,也可能是无意义的噪音,可能是情感、可能单纯是未经证实的观点,也可能是解释性的例子,也能是某种假设。总之,对于一段信息,要经过理性思维的处理,才能有所收获。每段信息的处理都要消耗能量,时间,金钱。所以要尽量少的接触垃圾信息和噪音。也不要盲目的接受那些未经证实的结果、观点、假设。
论证需要两点,一是前提是事实,二是前提能支持结论。首先看第二点,如果前提能支持结论的情况下,再去看前提是不是事实。
可靠的演绎论证 = 有效论证 + 真前提
恰当的归纳论证 = 强的论证 + 真前提(还不能忽略重要事实)
论证形式
反例法
多层级的论证,大篇幅的论证,通过图解法,把每个子结论,自前提一步步,用图示的方法拆解出来
逻辑是研究论证的学问,但是他负责校验事实。现实生活中,可以用演绎形式有效论证的机会是很少的。连理性推理都未必有,更多是靠经验,就推出结论了。个别需要理性推理的时候,很多时候用的是归纳论证里面的因果推理,这些因果之前能否有量化的数字,决定了证据对于观点的支撑强度。
很多问题分析,判断决策前,都需要缜密的推理论证。可是分析太多,容易变成分析瘫痪而无从下手。分析太少,又会变成鲁莽行事,盲目行动。低成本实验,不短迭代,也许是个方法,但也有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。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,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,又受制于各种外在的环境、条件,所以理性的降低目标,可能是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的事情。
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的科学
指客观事物规律、原理
指某种特殊的理论、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
指思维的规律,推理论证过程
概念构成命题,命题构成推理
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。本质属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。
概念的内涵是本质属性,外延是指具有这类属性的全体对象。
概念的内涵决定外延,内涵越大,外延越小。
概念的限制: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外延的逻辑方法。(从一般到特殊)
概念的概括: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外延的逻辑方法。(从特殊到一般)
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,可以加深对事物和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
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。eg: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
划分:把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种概念,以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
划分三要素:父概念,子概念,划分依据
1,到底应该如何把知识总结归纳下来,并能够内化。当面对实际问题时,能够用的上。
2,如何学会商业知识,如何发现商业机会
看了知乎专栏的《不平凡的思考力》,收到很多启发
保持初心,初学者的心态。保持好奇心。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,保持(对知识的)饥渴,保持(对前方道路的)无知
区分信息和知识
区分经验和规律
区分优质劣质
1,希望通过方法A实现目标B,结果只达到了现状B‘,而且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变量C的影响
2,问题的本质是B’ 和B之间差距的原因
3,分析问题原因的方法:改变现状的”透视三棱镜“
1,结构: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(百度百科)
2,结构化分类的方法一:金字塔结构
3,结构化分类的方法二:平面切割法
1,系统的概念
系统包括:要素(组成部分),关系,功能,环境
系统性思维:关注要素、关系、整体、外部,关注动态
2,三种基本反馈:正反馈,负反馈,延时;两种基本回路:增强回路,调解回路
3,两种结构:增长上限模型(例如:养鸡场案例),舍本逐末(例如:兼职案例)
1,需要不停获取知识,这个就是努力
2,要分类整理下来,要建立联系,要能够理解后,清晰解释讲出来
3,从问题开始。从概念入手,然后再到规律,再到方法论,然后就是利用方法论解决问题。
4,听上去能懂,实际动手时,会有想不到,可能需要刻意练习。至少这个知乎的课程需要反复听几遍。
js的构建,真是让人烦死了。概念层出不穷,实现方法变化多样,而且所有这些东西,都是因为js出生的时候给他的定位,和现在js的任务完全不一样,每项工具,每个知识点,都是为了给他自身打补丁而生的。当然也可以看做是js是个能自我演进的工具。
js现在也需要进行构建,我理解就是把多个js代码合并成一个大文件,然后浏览器加载,并在客户端解释。
wiki上说Node最初发布于2009,在V8 chrome内核上封装了消息机制,异步IO等功能,可以让js在服务端运行。V8最早是在2008年发布。那个时候也是iOS,Android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。
1 | npm init -y |
js的es6就是出了一大堆新语法,由浏览器支持js可以实现的新功能。本来是让工具更好用,但是明显增加了很多学习成本。
模块化,js以文件为模块,形成依赖关系,依次加载。这对于C语言来说,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,怎么到了js变得这么复杂,事情本身不复杂,但是需要若干工具配合才能完成这件事情,每个工具有一大套配置方法,使用规则。
1 |
|
1 | var browserify = require('browserify'); //node api方式 |
browserify大部分被webpack代替
任务自动化的工具。通过在项目根目录的 gulpfile.js文件,执行任务
1 | // 代码示例 |
Babel是js编译器,可以把所有新语法特性的js转换为es5的语法。
1 | ./node_modules/.bin/babel src --out-dir lib #命令行方式 |
API方式
1 | const babel = require("@babel/core"); |
配置文件.babelrc